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,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正在逐年递增。与此同时,停车设施数量不足、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状况逐步显现,停车难、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,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。
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治好停车难、交通拥堵等“城市病”。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传感网、人工智能等新理论、新技术的应用,加速改变着城市生产、生活方式。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以大数据、云计算作为新时代城市基础技术手段,赋能传统基础设施改造。智慧停车系统的面世,不但为广大市民带来全新体验,也提升了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。
智慧停车方案期待深度融合
打开微信、支付宝钱包或客户端,就可获知车辆停放时长并支付费用,这种智能停车收费方式应用了无线地磁感应停车系统,不但保证收费透明、流向明确,还能有效缓解拥堵、规范停车秩序。
无线地磁感应停车系统主要采用地磁感应和视频桩两种技术。地磁感应设备装在车位中央,车辆停进车位时即可感知,稳定性高、安装便捷。视频桩设备监测车辆驶入驶出,记录车辆行驶轨迹和车牌号,全程无需管理员介入。如果条件允许,该系统还可配合电子车牌使用。
无线地磁感应停车系统作为智慧停车的一种应用,虽然对客观条件和成本有着较高要求,却可有效解决乱停车的问题,规范停车秩序,未来是智慧停车领域的重要方向。
随着社会对城市停车问题渐渐重视、认知水平不断提高,越来越多的停车解决方案正在展现。但是,这一领域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完整的产业链条,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,各种方案多在“孤军奋战”。
无论是停车机器人、P+R模式、智能立体停车库,还是其他智慧停车解决方案,事实上都不该彼此独立,而需要深度融合。例如,车库建造时应预设地磁感应设备或留有接口,并将AGV机器人应用到其他停车场景。破除各种停车解决方案之间的技术壁垒、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壁垒,寻找相互促进、共同受益的契合点,将成为智慧停车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——摘自《中国建设新闻网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