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30日,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演讲,宣布了“全民电脑科学教育(Computer Science For All)”计划,未来美国政府将投入40亿美元,为全美K–12阶段的学生提供完整优质的电脑科学教育。K–12指从幼儿园(Kindergarden,5-6岁)到12年级(17-18岁)。
在演讲中,奥巴马表示:“在新经济时代,电脑科学不再是选修科目,而是基础能力,就像读、写、算数一样重要。”
目前,很多欧美发达国家都在全力推进程序教育,改革教育内容及考核体系,让孩子更早、更深入地学习电脑及编程,在培养人才的同时,为国家的未来储备竞争力。
2014年,英国提出了“编程者国度(A nation of coders)”计划,把编程纳入幼儿园及中小学课程,国中入学考试,编程也是测验的一项。
现在,英国孩子从5岁起就要学编程语言,,到11岁时,必须具备电脑的“双语”能力——至少掌握两种程序语言。
英国首相卡梅隆接受《卫报》采访时说,“数字浪潮时代,对程序逻辑及语言的掌握能力,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。我们必须让孩子能跟世界竞争,而国家的成败也在于此。”
全世界最早把编程纳入小学教育的是爱沙尼亚,在那里,全民从7岁开始学编程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,刚脱离苏联的爱沙尼亚经济匮乏,于是,这个波罗的海小国决定拥抱新科技,并一跃成为全球创新强国,诞生了网路电话Skype、线上游戏Playtech、虚拟试衣间Fits.me等一系列软件及公司。
爱沙尼亚总统托马斯·伊尔韦斯(Toomas Hendrik Ilves)幼年在美国受教育,13岁就开始学程序语言,他曾经公开表示自己受惠于学写程序的早年经历,并坦言美国人学编程,是为了更好的工作,“但对仅有一百四十万人口的爱沙尼亚来说,学编程是为了善用每一个人力,这将决定国家未来的生存”。